后代医家在不断的运用中,对各个部位药效不同的认识更加清晰。茯神主要用作宁心安神;茯苓调节水液平衡,有健脾的作用;赤茯苓入小肠经,主要用作利水;茯苓皮主要用于水肿,小便不利等。由于入药部位不同,作用有不同的偏向。
茯神 宁心安神
茯苓 健脾,利水渗湿
赤茯苓 利水
茯苓皮 用于水肿
二、茯苓分产地
茯苓为真菌类,寄生于松木上。 野生品主要产自云南丽江、维西和贵州盘县等地,现多个地方都有人工种植。
最早在陶弘景的《名医别录》上有茯苓生长地的记载:“茯苓,茯神,生太山山谷大松下”。又《本草经集注》曰:“今出郁州”;《唐本草》:“第一出华山,形极粗大,雍州、南山亦有,不如华山”。
茯苓在明代时期开始有种植的相关记载。《本草汇言》云:“今浙江、温州、处州等处,种植,四五年即成。”云:“ 茯苓,出浙中,但白不坚,入药少力。” 《药物出产辩》 :“以云南产者为云苓,最正地道”。
现在茯苓在全国多地均有种植。人工茯苓宜选气候温暖、通风、干燥、阳光充足的向阳山坡定植。主要分布在云南、湖北、安徽、贵州、四川等地, 以云南为道地产区。
需要一提的是现在种植茯苓多以砍伐树木,然后在树桩上接种菌种的方式,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,是否应该寻求更加环保的方式来发展人工种植呢。
茯苓 种植过程
茯苓个以体重,质坚实,外皮色棕褐色,皮纹细,无裂隙,嚼后黏性强,粉性足为佳。前面提到茯苓为真菌茯苓的菌核,所以他的组成成分主要为茯苓的菌丝,故其切面为不光滑的平面,可以和以淀粉伪造的茯苓区分开来。 茯苓的切面为颗粒状,是鉴别茯苓真假的一个重要的鉴别点。
现代研究也表明,颜色偏白, 质地越坚实,无浸染的茯苓药材中碱溶性多糖(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)含量越高,质量越好。
三、茯苓的加工
茯苓由于个较大,不易干燥,内部水分无法流出,易发霉。产地加工时常有“发汗”(将干燥过的茯苓堆置在一起,使水分流出,然后再干燥,不断地重复至内部也呈干燥状态)的过程,使茯苓内部水分流出,易于干燥。干燥完成后,将茯苓分不同的部位进行切制,形成不同的商品。
现在大家在市场上看到的茯苓大多为骰方(即切制成边长1cm的小方块)。
骰方
然而,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发现,这种规格的茯苓在浸泡煎煮时,表面水分不易进入内部。浸泡1小时后依然有干心,继续煎煮1小时后,断面依然有干心(碎裂的茯苓内部则较容易渗透水分)。
如果不浸透,成分无法溶出,对药效有较大的影响。而 切成片状的茯苓水分更容易渗透进内部。
茯苓片
也有实验表明,茯苓以 粗粉的形式,浸泡1小时后,煎煮1小时的成分溶出效果较好。 大家在自己煎煮时先将茯苓捣碎后再煎煮,效果更好。
茯苓是一个常用药,性味比较缓和,药食两用,可作糕点(友情提示,做糕的时候,茯苓不能加太多,否则会太硬),粥类食用。
本文图片由李崭、周重建老师提供,部分来自网络。
声明:本文转自“ 守一真源”,分享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,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插入广告与原作者无关,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。若有异议,将做删除处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